文/大鱼说小事
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收藏,所以经常有朋友拿来老物件的实物或者发图片给我看,让我帮忙给个估值。本文介绍一些钱币收藏方面的小知识,其中的一些钱币也可能是朋友们家中可能就有的。可以回家找找,对照着看。本文引用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鸣谢!另有一部分源于我手中的实物实拍。
在晚清之前钱币,收藏主要是外圆内方的铜钱,银锭和金锭(元宝),金条和银条等。过去钱庄银号开出的银票也是一种钱币,但收藏比较小众化。铜钱是最大的一个收藏系列,过去一般人家都会多多少少的有几枚,因为过去收藏意识不够,多散佚不见了。 铜钱的收藏价值差别非常大,并不是时间越早的越值钱,比如一些战国和宋钱因为出土较多,价格很低;也不是精美的就贵重,虽然欣赏价值很高,如崇宁通宝,但交易上并不贵;通常是以数量最少的或者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更贵重。
朱元璋小时家贫,既当过放牛童也当过和尚,当了皇帝后很忌讳这段历史,偏偏他手下掌管铸钱的官僚不长眼,曾经设计铸造了一种图案是牧童放牛的钱币,因为是洪武年号,业界管他叫“洪武放牛”,为了这枚钱一大批人被杀掉甚至诛族。后来清末革全党人为了激励人们“驱逐鞑虏”曾经大量仿制过这种钱。这枚钱也是花钱中比较有名的一种,现在仍然有不少假币贩子仿制。 1945年苏军进入沈阳后,在沈阳站前建造了纪念碑,基座下面葬有部分阵亡苏军遗体,沈阳人俗称坦克碑,它上面的坦克就是用沈阳馆藏的13吨铜钱铸成的,对研究中国特别是东北铜钱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损失。
下图是天聪通宝,是由清太宗皇太极始铸。天聪元年铸当十的满文“天聪汗钱”,完全仿天启大钱的形制, 轮廓外圆,很完美。沈阳故宫故宫博物馆有收藏,民间很少见。
下图是一些金银锭(俗称元宝》和金银条。因为岁月的洗礼之下,会掩盖它们的光泽,所以曾经被当垃圾或者铅块子、铜疙瘩扔掉的事情也是有的。和青铜器一样,这些黄白之物上面的铭款记载有可以深入研究的历史信息,因此上面的字数越多信息含量越大,价值也更大些。当然重量也是重要评判价格的依据,一般是国际金银价格的十倍以上,贵出的部分就是收藏溢价了。
清末和民国时的钱币收藏主要以银元为主,间以部分铜板、镍币之类的硬币。民国的钞票收藏比较小众化,因为品种繁杂,数量太多,一般的价值都不大,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 当时的银币是流通最广泛也是最硬头的货币。袁大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其他还有孙小山像(俗称小头)、鹰洋、站洋等。大头根据版别不同,价格差异悬殊,有的如“奉天一两”几千万一枚,一般的大头几百一枚。60年代到80年代前基本没有人认识到它们的收藏价值,市场上十块二十块就能买到一枚,还有人在袁大头上打孔后串在钥匙上当挂饰的,暴殄天物。 袁大头就是俗称的大洋,含银量92%左右,重26.8克,过去一直是很硬挺的货币。上世纪20年代北京的一套四合院大约400个大洋,相当于鲁迅级别的教授大约两个月薪水;30年代上海纺纱厂一个女工的工资10多块大洋,在工人阶层是标准的高工资了。那时一块大洋下馆子可以让四个人有酒有肉有鱼的摆一大桌子好好大快朵颐一顿。直到40年代,一块大洋还可以换小米60斤左右。50年代停止流通使用,人民银行收兑时的比价就是一块钱人民币兑换一枚袁大头。60年代困难时期黑市上一枚袁大头可以换10斤棒子面(玉米面)或半只鸡,当时这些金银细软救了不少人命。70年代起大头已经很少见了,逐渐彻底离开地下流通领域,80年代开始进入收藏市场。那时10多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枚,现在价格根据品相不同一般在500块钱以上。
在收藏界,增值比较快、业内认可程度比较高、交易频繁的钱币是人民币的收藏。 人民币收藏包括纸币和硬币两部分。先简单说说纸币。 中国的人民币分成五套,另加四张纪念钞。 一版人民币。1948年12月1日解放区政府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一版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面额最小的是1元,最大的是5万元,当时条件艰苦,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都是就地取材,钞票的质量差别较大、参差不齐。 这套钱币中的珍品最多,詹德城、蒙古包、骆驼队等都是其中的珍品,牧马图被称为中国最牛纸币,珍稀程度无可比拟。集齐全套的市场价格多年前就已经在千万以上,普通人能办到的可能性不大,据说全新的全中国只有两套,存于人民银行做发行样品保存下来。民间集齐的估计只有100多套,能得到其中的某一枚已经不易。 10多年前偶然的机会我曾收购到一枚其中的“中华门”,到我手时已经断裂成两截,缺个角,污损严重还有好几个孔洞,但是经我鉴定确实是原票真品。考虑到我当时的收藏条件和经验都不足,这枚钱继续留在我手上很容易坏掉就可惜了,只好以万元价格出手卖掉。记得当时买家说,修补这张钱的费用还要花几千才能弄好。他说的是实话,因为这张钱要想重新焕发光彩,需要比较复杂的专业手段,这个一般收藏者是搞不了的。 中华门实物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在今人民英魂纪念碑南部,原名大清门,1912年改称中华门,1954年在苏联专家建议下拆除,1976年在其原址修建了纪念堂。 第一套人民币壹万圆牧马图(下图)存世量估计100多枚,而其中品相在九品以上的甚至是个位数,这意味着高品相的第一套人民币大全套目前至多不超过10套。
二版人民币。为进一步健全货币制度,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收回第一套人民币,同时以1元兑换1万元的比率进行币制改革。 这套人民币纸币共有11种不同的面值,16种不同的版别,分别是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其中的分币价格在几十元到几百元间,在80年代重印过,所以收藏时要看清是1953版还是80年代版,价格差异悬殊。这套钱是由中国设计,苏联协助印刷的,其中的3元、5元和10元券更是由苏联代印的。其中的10券称“大黑拾”,是二版币中的币王,也是最早、真正的的“大团结”或“大白边”,增值速度快、空间大,目前市场价格在10万元以上一枚,其他如绿三元、海鸥五元价格也很贵,几万块一枚左右。二版币开始大量采用了水印和暗记作防伪措施。绿三元是我国唯一的一枚面值3元的货币。 大黑拾比较稀缺,数量少固然是一个原因,另外当时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十元,很多那个时代的农民甚至从来没有机会看到这种钱。购买力很强的情况下,后来宣布收回作废时很多人担心作废都去银行兑换了新版“大团结”;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钱尺寸偏大,当时的人们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为了携带方便,不少人用剪子把它的边和右边的留白部分剪掉,导致完整保存下来的不多。其实右边的留白部分正是水印所在,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三版人民币。这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15日开始发行的。与第二套人民币比价相等,并在市场上与之混合流通。这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相比,取消了3元纸币,其中辅币1分、2分和5分硬币和二版币混合交叉使用,1980年起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金属币和重印了二版中的纸分币,是完全由中国自主设计印刷的一套钱币。2000年退出流通、宣布废止使用。 这套钱币雕刻和印刷精美,其中的五元券“钢铁工人”曾经拿过世界钱币大奖。流通时间和范围最广,群众基础较好,也是升值比较快的一个品种。从收藏上说,好的东西都是传承有序的,三版币却是大多数人都使用过和现在家中可能还有的钱币。目前全套纸币共27种版别,加在一起的价格在5万元以上,其中比较贵的包括“背水”“背绿”“枣红”“车工”等。 下图是三版币中放大60倍后可以看到的防伪暗记,和立体感极强的印刷工艺。
三版币中的“枣红”一角,是这套钱币中的第一枚设计制造出来的,当时被指责图案中的人物都向右走,有导向“右倾”嫌疑,太歪了。据说周急忙命令把这个钱全部收回销毁,所以存世量不大。谁知道忙中疏忽,重新设计的一角背面颜色和当时的两角差不多,老百姓容易用混,所以印刷量不大就又重新设计了。这两种钱是用存量的苏联提供的二版币印钞纸印刷的,所以里面都藏有空心五角水印做防伪标志。 话说我小时候,过年时曾经得到过五张一角的压岁钱。都是崭新的,背面是绿色,还连着号。 这在当时对少小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少的钱,很稀罕地拿着花了好几个月才花完,买过铅笔、糖(一毛给10块的那种水果糖)、白纸本、小刀橡皮什么的。很阔了一段时间。当时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篇:《你知道钱里的秘密吗?》里面讲了一毛钱对着阳光看,钱里面有五角星。我当时就仔细看了,确实那钱张张对着阳光看里面都有五角星。现在想,哪怕留下一张也好。事实上我们都曾错过一些好东西,谁知道未来什么样子呢? 参加工作后,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一毛钱,背面是绿色、对着阳光里面有五角星的,就是第三版人民币的币王“背水”,一张价格当时在2万左右,连号的价格更高。这是10多年前的价格,现在贵得多了。想来我那五枚钱现在价格最少值一套沈阳的两居室房子。这个钱没有五星水印的叫背绿,一般品相的价格在千元左右。
三版币的全家福:
四版币因为现在还没有停止流通,还可以正常使用,倒卖是犯法的,这里不多说它了。五版币就是现在我们正在使用中的人民币。
另外,中国还发行了四种纪念钞,分别是10元奥运会纪念钞(俗称绿钞)、共和国50周年50元纪念钞(俗称建国钞)、2000年千禧百元纪念钞(俗称龙钞)和2015年百元面值的航天纪念钞。其中的绿钞和龙钞发行量小,贵一些;建国钞量大,100多块钱一张,航天钞因为发行量太大,只比面值略溢价一点。
再说说硬币。
每隔一段时间或者换一个地方,媒体就会导演一次“找找家里有没有值钱硬币”的闹剧,并给出了一些年号的硬币图片,什么“五大天王”之类的。这是很不道德的做法。还真有人信了,翻箱倒柜,甚至在成口袋的硬币中寻找报纸给出样板的这些硬币,当然是什么也找不到。因为这些硬币根本就没有公开面向流通领域发行过,你能找到就怪了。当然普通流通硬币也有升值空间,但因为铸造量太大,价格都不高。 这些很值钱的硬币确实有,但发行时都是封装成册或成盒的,基本都是在招商引资时送给外商作纪念品,或者流向专业收藏人士手中了,能弄到手的价格都很高,他们怎么可能拆封当成普通硬币花掉、进入流通领域呢?
特别是,硬币的币王“1986年长城币”,早在20多年前即使在专业收藏机构就很难看到了。对于这个币王,业内因为不知道发行量,最开始很不好估值,只是都知道这个钱很少见。后来沈阳造币厂在搞百年厂庆时,当时的厂长讲话中提到,1986年长城币是沈阳造币厂的巅峰之作,当时只试铸造了660枚,全部作为纪念品被珍藏起来。
消息传出后第二天币王就在市场上价格翻了几倍,并且极难买到。这个钱假币很多,多是用其他年代的一元币改刻的,或者干脆是假币贩子自己铸造出来的。你要是能随便找到了,是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下图是这枚币王的真实面目,它原来是组成1986年硬币套币生产的,实物我见过,但当时因为不知道发行量确实不敢花几万块钱买它(当时是半套房子的价格)。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从原盒册币中拆出来的,经世界权威硬币鉴定机构鉴定打分后,为了不和空气接触加惰性气体密闭、装盒后的样子,理论上可以原样保管几百年以上:
应该特殊说明的是,钱币收藏特别讲究品相。一张全新的纸币可能值1万,但是如果折过、破损、污迹严重或者水洗处理过,可能2000都不值了。像前文中我提到的“新华门”,品相好一点的价格一般起价在10万以上,但我那枚因为断裂、缺角、有孔洞,只值1万了。
在某收藏论坛上,一个人手拿一枚1986年一元硬币拍照给大家看,叫价18万;有网友在后面跟帖说他:即使这个钱是真的、值18万,你那么用手一拿也得减价3万了。很明显是一枚假币。
准备收藏特别是贵重一点的新币,是不能用手直截拿的,一般要装在透明袋中或者戴干净手套或者用专用镊子拿,还要注意不要折了或沾上污迹。像上图中的币王,拍卖时起拍价格一般在30万以上,如果直截用手一拿,很容易留下无法去除的印痕和污迹,在鉴定评级时就会被压低分数,价格就要降下来很多了。
历史上价格高涨的珍稀钱币,往往都有其历史特殊性和节点,不是单纯炒作能把价格炒起来的。比方说前文提到的“奉天一两”,这个钱铸造精美自不必说,同时目前看是仅存于世的传承有序的孤品,也是举世公认的钱币大珍,在海外漂泊了80多年,1991年才由台湾鸿禧美术馆在美国以近18.7万美元买入,在2012年经PCGS评级入盒。它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著名的“圆两之争”币制大讨论下的产物;同时因战乱甫定,百废待举,“奉天一两”就是在中央与地方都在酝酿币制措施的情形下,奉天制造银元总局抢先试制的。上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出现它的伪币了。 而1986年一元硬币,是中国进行精制币铸造的一种尝试,在钱币铸造史上意义不同凡响,后面的硬币和纪念币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它的影子;同时它是中国长城币的关门币,总量只有660枚,在它和它之前,中国的硬币上都铸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在它以后改铸成“中国人民银行”,此后中国再没铸造过长城币,而改成了牡丹币和菊花币。现在牡丹精制币早已经价格过万了,我手中收藏有一套,从质量上看远不如长城币王的质量好,其角币多有未能避免的自然锈蚀,这就是铸造时留下的瑕疵。
各位朋友,如果你手中有需要问问估值的钱币,可以通过私信把图片发给我,我可以帮助你做个大致的市场价格判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